早上7点起床整理个人卫生、做早餐,8点吃早餐,9点左右给宝宝做被动操、阳光浴,10点给宝妈加餐月子水、小点心,检查宝妈身体恢复情况,之后哄宝宝小憩(约40分钟),宝宝睡觉且有人看护的情况下备中午菜,12点左右吃中午饭。
中午饭后小憩。
下午2点左右给宝宝洗澡、抚触按摩等,3点半左右给宝妈加餐,4点左右给宝妈做头疗、腰部护理、心理指导、形体恢复训练等。5点半备菜,6点半左右吃晚饭,7点左右给宝妈准备泡脚水,哄睡宝宝,打扫卫生,清洗宝妈和宝宝的衣物,奶具消毒等。
晚上,宝宝基本3到4小时醒一次,要换尿片、喂奶、拍嗝、哄睡,还有宝妈的加餐等。
节奏是不是很紧凑?这就是月嫂吴海芬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制定的日常时间计划,看着不简单,做起来就更不容易。
“月嫂是技术活、体力活、细致活。虽然24小时服务累,有时候一个月都见不到家人,但看到宝妈恢复好、宝宝健康成长,就觉得值了。”从事月嫂工作五年的吴海芬,是公司里的“明星月嫂”,客户评价里总少不了细心、专业、有耐心。她的入行经历,带着一丝无奈,却也藏着坚韧。
“以前在餐馆做服务员,工资不高攒不到钱。2019年老公意外受伤丧失劳动力,家里经济压力变得更大。”吴海芬说,朋友告诉她做月嫂挣钱多,她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了月嫂行业。刚入行时,吴海芬很忐忑,怕自己学不会,照顾不好宝宝,培训老师严凤蓉安慰她说“只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肯用心,能做好”,她才慢慢安下心来。
展开剩余89%吴海芬
五年来,吴海芬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遇到困难虽然会伤心,但也鼓励自己要继续前行。如今,她能精准判断宝宝的哭声是饿了还是不舒服,能熟练处理剖宫产伤口消毒、生理性胀奶等问题,还总结出了情绪疏导的小技巧,“宝妈产后容易情绪起伏,我就多听少说,帮她捏捏肩、聊聊天,再跟宝爸沟通,让他多陪陪宝妈。”
现在,吴海芬月薪也不断增加,能拿到1.2万元,不仅解决了家里的住房问题,还能给老公提供更好的救治。她笑着说,这个工作让她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和吴海芬有相似感受的,还有月嫂张玉仙。
早年张玉仙在外打工,误打误撞接触了月嫂行业:“当时有客户要找个阿姨,帮月嫂一起带双胞胎,我应聘上了。跟那位月嫂一起干活时,学了好多育儿知识。那时候她工资比我多3000块,但她说干这行的人少,好多人觉得不体面,劝我试试。我想着待遇不错,以后也有奔头,就干脆入了这行。”
从业十多年,张玉仙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学了催乳、小儿推拿等技术,考了相关证书,变得越来越专业,经常被客户亲切地称为“张阿姨”。她也见证了月嫂行业的变化:“以前客户只要求看好宝宝,现在更看重科学护理,还会问能不能做早教、月子餐能不能换口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在不断进步。”
张玉仙
靠着这份工作,张玉仙给家里建了房子,生病的老人得到更好治疗。“不仅学了很多知识、脱胎换骨,还收获了很多欢乐和善意。有些客户会给我发宝宝的照片,说‘张阿姨你看,宝宝会走路了’,看着自己照顾过的宝宝长大,那种感觉特别好。”她计划做到60岁,“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做下去”。
吴海芬和张玉仙的经历,其实不是丽江月嫂行业的特例,月嫂行业从“觉得不体面,没人爱干”到如今优质月嫂供不应求,从阿姨居多到大学生入行,丽江月嫂行业正迎来一些变化,背后是家庭对科学育儿的新需求,更藏着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想找个心仪的月嫂,真不容易。”二胎妈妈李女士说,一胎时,在请月嫂和选月子中心之间纠结许久,最终受综合因素影响选了月子中心;二胎想体验一下居家月嫂,提前4个月联系月嫂公司,多番波折才订到心仪的月嫂。“月嫂不仅照顾我和宝宝,还教我老公怎么拍嗝、给宝宝做排气操,连我妈都跟着学了不少育儿知识。”
00后新手妈妈小杨更是坦言,家里4位老人早就盼着帮忙带娃,但育儿观念差异让她犯了难:“老人总说月子里不能洗头、宝宝要裹紧点,我怕当面反驳伤感情,也怕不科学的护理影响我和宝宝健康。”最终,她果断请了月嫂,“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既能避免家庭矛盾,也能让自己舒舒服服坐月子”。
而45岁的严凤蓉,正是从“宝妈”转型为家政行业从业者的典型。2017年,37岁的她生下二胎,身体恢复慢还遇到胀奶难题。“家人虽悉心照料,但缺乏专业知识。我妈只会煮红糖水,我老公连给宝宝换尿布都手忙脚乱。”后来经朋友推荐请了月嫂,对方不仅帮她通奶、教做产褥操,还每天记录恶露变化、监测宝宝黄疸,让她的月子过得格外踏实。
这次经历让严凤蓉看到了行业空白:“当时丽江没几家正规家政公司,找月嫂全靠熟人介绍,能不能遇到靠谱的全凭运气。” 她调研发现,很多家庭不知道专业月嫂和普通保姆的区别,甚至有人觉得请月嫂是浪费钱,“我想让更多丽江宝妈享受到科学护理,就下定决心创办了丽江妈咪爱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现在,公司里有些月嫂的单子已经排到明年四月,客户得提前几个月预约!”
严凤蓉与高级母婴护理师合影
月嫂为何越来越抢手?除了消费者育儿观念转变,更关键的是行业服务标准不断升级——产后康复指导、新生儿健康监测等专业服务,精准匹配了家庭对科学育儿、专业产后护理的需求。
以丽江妈咪爱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核心运营模式围绕“专业”展开:持证上岗,所有月嫂岗前必须接受模块化培训,考取了相关技能证件则可作为加分项;全程监管,月嫂上户后,公司会通过工作群实时跟进服务,每周回访客户,收集反馈;持续提升,每月组织复训,邀请儿科医生、产后康复师授课,还会开展技能竞赛,优秀月嫂能加薪、享养老保险福利。
在培训阶段,该公司培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宝妈的护理:伤口的护理,乳房护理,恶露观察,喂养协助,情绪疏导,形体恢复,绑腹带,产褥操指导,衣物清洗和消毒等;
新生儿的护理:宝宝的日常喂养,协助母乳喂养,冲调奶粉,黄疸的观察,脐带的消毒,二便观察,宝宝洗澡,抚触,拍嗝,被动操,宝宝所有衣服的清洗消毒,奶瓶奶具的清洗和消毒以及宝宝行为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的培养,认知、感知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实际操作是重中之重;
制作月子餐:每天六顿饮食,三顿正餐,三顿加餐。按照“一排二调三补四养”的原则把月子餐分为四周进行:第一周都是以清淡为主,方便恶露的排除,第二周调养,第三周要吃些下奶的汤,第四周就基本上吃些补养的食品,月子餐都是少油少盐。
月子餐
优质服务带来了口碑效应。严凤蓉介绍,公司服务已覆盖丽江古城区、玉龙县等区域,“有些行业缺乏规范,存在服务参差不齐的乱象,让不少家庭请月嫂成了‘高成本试错’。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完善,但口碑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留住客户,很多客户生二胎还找我们,也会推荐给朋友。”
严凤蓉透露,目前公司签约300名月嫂、50名育婴师,部分月嫂档期已排至明年,即便非生育旺季,普通月嫂的预约也需提前2-3个月,“供需缺口特别明显。而且据我了解,对比一些城市,丽江月嫂性价比更有优势,有些外地客户会从丽江签约月嫂,再报销机票等差旅费。”
薪资水平也印证了行业热度。据统计,2017年中国月嫂行业平均收费为8125.3元/月,到2023年已增长至10505.8元/月。
“月嫂等级不同,价格也不同。”月嫂张玉仙说,目前她所在公司的月嫂月薪区间为6800元—13800元,较五年前有大幅涨幅,具备小儿推拿、产后康复等复合技能的金牌月嫂,服务费更是突破1.5万元/月,“只要服务口碑好,不愁没活干。”
不同月薪的月嫂,服务区别有哪些?
严凤蓉表示,月嫂的月薪受综合因素影响,比如育儿经验的年限、是否护理过早产儿、双胞胎,是否会催乳通乳、小儿推拿、产后康复等辅助技能:
月薪7800元的月嫂是培训出来后护理过大月龄宝宝或者在月子中心工作做过相关工作,有一年左右的经验; 月薪1万元以上的月嫂,至少有五年以上经验,婴儿护理经验丰富,比如生活护理、专业护理、常见病护理、潜能开发等,擅长催乳、通乳、小儿推拿、产后康复等,并且能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制作、搭配月子餐,能很好地和宝妈沟通、给予心理指导等。在丽江月嫂行业中,一群年轻身影的出现格外亮眼——大学生入行,打破“月嫂是中年阿姨专属职业”的固有认知,今年35岁的李茉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底,她以大学生身份进入行业,成为全职月嫂,如今一年服务6—7个家庭,档期已排到明年二月。
“我大学学的文秘,做过话务员。生完小孩后,在长辈介绍下,了解了月嫂行业。”李茉莉说,自己特别喜欢小孩,加上薪资可观,家人朋友也支持,便决定尝试。但入行并非易事:学完理论后,她一遍遍练习实操,在一次次服务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度。
“现在的宝妈们不仅期待月嫂有专业技能,还希望能获得情感支持与陪伴。”工作中,李茉莉会把专业知识融入沟通,和宝妈有很多共同语言,还会根据客户情况,主动沟通、调整母婴护理方案,力求让服务更贴心。
作为公司目前唯一的大学生月嫂,她觉得学历只是加分项,专业技能过硬才是核心竞争力,“身边有些姐姐学历不高,但有十几年经验,做得特别出色,很抢手。”
当然,当月嫂也有挑战。“月嫂24小时待命不代表24小时无休,但身心确实会面临压力。” 李茉莉说,她会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放松,避免情绪积压,也遇到过客户介意年龄的情况,“但各有各的优势,年龄小不代表不是好月嫂。我想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大家对月嫂的刻板印象。”
她坚信,随着行业规范化发展,月嫂会成为越来越体面的职业,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我打算长期做这行,不管有多少年经验,都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自己,为更多家庭服务。”
市场需求增大,也让丽江月嫂行业面临“甜蜜的烦恼”——月嫂短缺。
在严凤蓉的公司,最大的问题是本地月嫂太少,公司的月嫂队伍里本地人不足十分之一,大部分月嫂来自昭通、曲靖等地。“有些人有观念偏见,觉得做月嫂是伺候人,不体面,宁愿去餐馆打工也不愿入行。有些人有家庭负担,月嫂要24小时待岗,少则26天、多则几个月不能回家,有老人孩子要照顾的女性,大多不敢轻易尝试,近3年真正入行并坚持下去的人不是很多。此外,有些月嫂转行到酒店、客栈等,人员流失。”
当然,月嫂不足这一问题并非丽江独有。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全国持证月嫂约400万人,仍存在100万—200万人缺口,三、四线城市渗透率虽快速提升,但专业人才供给仍滞后。
对此,一些家政机构正通过“免费培训+考证补贴”吸引本地人入行,丽江妈咪爱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就建立了“岗前培训+岗中复训+技能竞赛”的培养体系。
此外,黄马褂家政保姆月嫂中心负责人汤志菊也表示,近几年月嫂行业的市场需求确实大,但入行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我们和月嫂是双向选择。很多人听说月嫂行业收入可观,就想来试试,但我们会挑选有耐心、责任心、爱心等满足这个行业要求的人,带更多人就业的同时做好公司口碑。”
发布于:云南省广盛网配资-炒股杠杆app-配资开户网-在线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