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离职
“点击确认离职的瞬间,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我盯着屏幕上‘已提交’三个字,突然意识到,做了16年的技术岗,拿了7年的总监头衔,原来在‘优化名单’面前,什么都不是。”
这不是一篇“逆袭爽文”,而是一个中年技术男人在职业断档后,靠重新找到职业支点重新站稳脚跟的真实经历。如果此刻的你也在焦虑“中年职场危机”,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方向。
那天下午,“技术老大”的体面碎了一地
2023年11月13号,周一,本该是周一开部门例会安排全部门工作的日子,我却坐在了HR的会议室里。“公司缩减技术预算,研发线要裁掉40%,你的团队在优化范围内……”后面的话像隔着一层水,我只听清了“N+1补偿”“30天交接期”。
展开剩余83%走出写字楼时,手里攥着的工牌还带着体温,可曾经让我骄傲的大厂“技术总监”头衔,突然变成了压在肩上的重担。每月2万+的贷款、孩子的私立高中学费、父母的慢性病药费,每一笔都像催款单,在脑子里反复循环。
我在停车场的车里坐了整整一个小时,翻遍了通讯录里的“行业人脉”,却发现能开口求助的人寥寥无几。大家不是在裁员潮里自身难保,就是劝我“再找找技术岗,别脱离本行”。可39岁的技术人,在满是“35岁以下优先”的招聘启事里,哪还有那么多“本行”可找?
冷静下来后,我删掉了编辑好的“求内推”消息,与其等别人给机会,不如自己找出路。
转机就在家长群的一句“求助”里
距离元旦还有20天时间,在家待业的第一周,我每天泡在各种招聘网站上,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
今年冬天,北京的风也异常凌冽,直到某天晚上,小区群里,一位妈妈发了条长消息:“孩子马上要升高中了,不知道怎么选校,特长加分政策也看不懂,找了几家升学机构,要么收费好几万,要么说的全是套话,谁能给点实在建议啊?”
这条消息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我陪儿子准备升学时,曾花了3个月研究本地高中的录取规则、特长生培养体系,甚至整理过近3年的分数线变化表,当时还被几个家长追着要资料。
我犹豫了两分钟,以前在公司我是“指导几十位技术写代码做系统”的技术总监,现在去给家长做“升学建议”,会不会太“掉价”?但看着银行卡余额,我还是在群里回了句:“我之前整理过一些升学资料,也研究过政策,要是不嫌弃,可以帮你看看孩子的情况。”
半小时后,那位妈妈私信我,约了周末见面。没谈“服务费”,我只是带着自己整理的资料,帮她分析了孩子的成绩定位、适合的学校方向,甚至列了份“备考时间表”。临走时,她硬塞给我1000块:“这钱你必须收,比那些机构说的有用10倍,以后我身边有家长需要,肯定推荐你!”
捏着这1000块,我突然醒了,我以为的“技术优势”只能在写字楼里用,但“能帮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哪都值钱。那天晚上,我翻遍了家长群、社区群的聊天记录,把所有“升学焦虑”“选校困惑”“政策不懂”的求助信息全截了图,整整整理出23条高频需求。
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需求,我明白自己只有浅显的规划理论还不行,必须系统的学习规划这门课,而且现在全国开始新高考,需要解决问题的家长肯定很多。
当决定要系统学习规划后,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在网上搜遍了“规划培训”相关的课程,从老牌教育机构的线下大班课,到自媒体博主推出的“7天速成营”,前前后后列了12个候选机构。
我用技术思维做筛选,10天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多年的技术工作习惯和惯性思维,让我没法“凭感觉”做选择。我从兼容性、稳定性、性价比等维度拆解评估后,把12个备选的课程画了张“对比表”,从四个核心维度逐一排查。
第一个维度是课程内容的“落地性”。我最怕的就是学一堆“正确的废话”,有些课程光“政策解读”就占了60%的课时,没教怎么结合孩子的成绩、兴趣做具体定位;还有的课程满是“营销话术”,教你怎么“说服家长签单”,却避而不谈选校逻辑、志愿填报风险点。
这些对当时的我来说毫无意义,我要的是“能直接用的方法论”和快速了解填报的底层逻辑,比如怎么判断一所学校的“真实办学水平”、怎么帮偏科的孩子规划特长路径。
第二个维度是讲师的“实战经验”。对我来说,培训老师必须真的做过这件事,最好是亲自帮过孩子做规划,见过各种复杂情况,这样教的内容才不会“飘”。
第三个维度是学习模式的“灵活性”。当时我还没完全放弃找技术岗的念头,每天要抽2小时投简历,根本没时间去上每周固定的线下课。
有些线上课程虽然时间自由,但全程是录好的旧视频,我需要的是“能跟得上节奏、有互动”的学习方式,最好能随时问问题,课程内容也能及时更新。
第四个维度是后续的“资源支持”。新手最缺的就是练手的机会和最新的数据政策信息。
有些课程学完就结束了,既不给你对接真实的家长需求做模拟训练,也不提供后续的政策更新;还有的会强制你加盟,要交几万块的“品牌使用费”,否则不让用课程里教的方法。
我更想要“轻量级”的支持:比如能拿到定期更新的录取数据、有讲师偶尔指导案例、能和其他学员交流经验,就够了。
拿着这四个维度一条条筛,12个备选方案很快剩下了2个,最后让我敲定“载望升学培训课程”的,是三个让我觉得踏实的细节:
第一、课程内容大量“带数据的案例”。不是空讲“要根据成绩选校”,而是拿真实填报的学生举例;
第二、主讲老师是真正的IP大咖和一线老师。吕品老师、费老师、周老师在日常直播都是给家长输出的填报干货,我相信规划师课程一定也是全程干货;
第三、学习模式和后续支持对新手都非常友好。课程是录播+直播,有会不定期答疑,全程有班主任陪跑,直播也能看回放,正好适配我碎片化的时间;答疑不是统一回复,而是老师每天固定在群里蹲守,有问题直接@她就能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我要的不是“听起来高大上”的课程,而是能让我“学完就能上手解决问题”的工具。载望升学的课程没画饼,只是把怎么帮家长解决焦虑的每一步都讲透了,就像当年我学编程时,遇到的最好用的开发工具一样,不复杂,但够用、管用。
从“怕被笑话”到“主动分享”——我砸碎了“身份枷锁”
第一次遇到前同事,是在儿子学校的家长会上。他看到我在给其他家长讲升学规划,凑过来小声问:“你不是大公司领导嘛?改做这个了?”
要是在以前,我可能会觉得尴尬,但那天我笑着说:“这可比做技术自由多了,不用看KPI,不用熬夜改bug,还能帮到别人,你看我这月已经签了5个一对一升学的客户,比以前拿死工资更有期待。”他愣了愣,说:“我家侄子高三了,到时候找你知道啊!”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别人问“你以前不是技术总监吗”。
职业不分高低,能解决问题、能赚到钱,就是好工作。以前我总觉得“技术总监”的头衔是“保护伞”,直到被裁才明白:真正的“铁饭碗”,是“能搞定事的能力”。
从2023年被优化,到现在我已经经历两个高考季。第一年收入31.8万,今年高考季结束,收入超60万。未来的路还长。
我曾以为“被裁”是人生至暗时刻,后来才懂,这不过是生活在提醒我:别在一条路上走到黑,你的能力,从来不止一种用法。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生存能力”。公司的岗位会消失,但“有人需要解决问题”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它们藏在家长群的“求助”里,藏在普通人的“焦虑”里,也藏在你自己“没发现的技能”里。
如果你在自我焦虑“万一被裁了怎么办”,尝试告诉自己:我已经准备好另一条路了——因为我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头衔”定义的。(载望升学)
发布于:河南省广盛网配资-炒股杠杆app-配资开户网-在线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